首頁

道學問答

 

1.許多分靈是由收編或委任指派而來,但不知仙佛本身是否也會分化出分身或分靈呢?如果可以分,分靈與分靈之間,分靈與本尊之間,果位等高嗎?

答:除了收編或委派之外,仙佛本身也可分身(分靈),譬如父母親生了5個小孩,這些小孩都有父母親的因子,如同從一杯水中抽出5滴水,這些水滴與杯中之水是同質的。通常果位愈高証量愈大的仙佛,分靈可以愈多,而分靈與分靈間,剛開始果位是一樣的,但以後隨著各人不同的修持功果大小,亦有所不同,到時果位可能就會有所差別,譬如一個家庭中有5個兄弟,剛開始時,在家庭中受到同樣養育,條件相當,等到長大成人,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的 成就,甚至超越自己的父母親。

2.唯獨佛教沒有通靈現象,果真如此嗎?

答:佛教的高僧,常有宿命通,可以預知過去未來,有者可以降魔伏怪,這些都是超級的通靈現象,只是當時佛陀教誡弟子,不可隨意顯靈神通,以免迷惑修子,因執著神通而迷失本性。是故佛教,不鼓勵 隨意展現神通。

3.許多文章和法師的說法,佛法才是究竟法門,其他的都不能了生死,脫輪迴嗎?

答:了生死,脫輪迴,乃高級功夫。如同大學畢業一樣,但在大學之前,尚有高中國中小學,為過程基礎。在老師的立場,可以鼓勵向上,不宜輕視。

4.學程雖有高低之分,應是以佛法居高耶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是因為佛法的心法高妙還是已成就者的最高證量較高之故?

答:八萬四千法,法性平等,無有高下。佛法的心法高妙,已成就者的最高證量,兩者皆是。

5.曾有人說,密宗算是佛門的研究所,上人以為如何呢?

答:密宗算是佛門的研究所,這句話或許是對的。但如果沒有大學畢業,如何進入研究所?而進入研究所,一定都能畢業嗎?如果沒有厚實的心性修持基礎,而自抬身價,沾沾自喜,結果...........

6.若一人同時皈依儒,道,釋,耶等數個教門,則其人往生時,又是誰該負接引之責呢?

答:接引是依個人的願力因緣業力,而有所不同。

7.如果一路學來,換了許多宗教,那他的內心證量或外功德可互為加減折算否?

答:內心的證量與外功德本來就互為加減折算,如同學生帶著原先的成績單轉學一樣。

8.每當念佛、誦經、持咒等修法之功德,可先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廣結善緣可獲更大之功德,再將此功德及修法功德之總和迴向給個人,如此個人所獲功德助益較大?

答:迴向法界是鼓勵我們平時就要發大菩提心,並對一切眾生不起分別心,如此可以擴大自己的心量。當冤親債主來討報之時,理應優先償還債務,否則也可能激怒冤親債主,而招致更劇烈之討報。

9.念佛可以消宿世業障?

答:誠心念佛而感召或感動了仙佛,有時視情況賜功消業是有可能的。另外,多念佛可自淨其意,訓練精神專一或靜心;對有些人而言,有時間造口業實在不如多念佛。

10.臨終時念佛一心不亂,可蒙仙佛接引往生淨土?

答:雖然一心念佛可以乘佛之願力而往生淨土,但仍脫離不了現實天律和因果,若平時不行功立德,甚至於作奸犯科之人,如何與佛之慈悲和願力相應?再者,要能一心不亂地念佛,一方面須平日下功夫,一方面須多懺悔行功補過,才能減低或避免冤親債主之干擾,始得專心念佛,感應仙佛接引。

11.佛降甘露法會殊勝奇妙,但不知其真偽如何?

答:透過仙佛的加持,有時真空生妙有是有可能的,但隨因緣而異。在場親身經歷和品嚐甘露的人自可判別真偽。

12.何謂外道?應如何定義及判別?

答:維摩詰所說經中有提到,偏離此心即外道。所以不管信仰什麼宗教,只要修行上偏離了本然的心性,就不是正道了。

13.何謂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?例如?

答:法身是真如的自性本體(光體),證量愈高法身愈高,功德愈大法身愈大,法身愈大靈能愈大;報身是由諸善業(願)酬報所凝聚之法界身相(名相體),證量及功德愈大,身形也會愈大;應化身是隨因緣及需要而暫時應化出 不同形象之個體(異化體)。舉例來說,吾人見觀世音菩薩為一團毫光,此光所能照射範疇為其法身之大小,若能於光中隱約見到一菩薩形相為其報身,而相傳送子觀音為其千百萬化身之一。又應化身無論是大小、形象皆可隨意變化,故不可執著於仙佛名相。

14.上人曾經說過,修行人有今天沒有明天雖說世事無常,難道修行人不該為將來著想,未雨綢繆嗎

答:修行人應該為將來設想未來世,乃至生生世世。所謂沒有明天,是把握當下,不拖延的意思。

15.如何靈修?

答:仙佛曾開示有關「靜修」的問題,任何人都可以靜修,

例如靜心、看經典、抄寫經文、拜仙佛等,都是靜修的範圍。「靈

修」則較深入,必須有靜修的相當基礎才能進入靈修。靈修簡單的說,

就是靈界的修持,大約可分為兩種人,死人和活人:

1.死人可在靈界修行。例如地府聽經所聚善所煉神所。最基礎的是聽經所,接下來是聚善所,較高層次是煉神所,但入學需繳費,要有相當的功德力。所以在世要儲存功德資糧,才有機會入學。

2.活人在靈界修行。活著的人要如何進入靈界?事實上活人要進入靈界須很小心,有靈魂的活人,要進入靈界,魂必離體。靈魂離體不能超過七天,否則細胞 可能會壞死,回來時魂不能著體,會被排斥。活人靈修比較困難,死人則易。留魂幾分在身上是有其作用,一則怕軀體被侵占,二則怕細胞壞死。靈魂離體時,軀體必須暫停運作。行者靜到一念不起時,如同入定(可參閱天堂遊記靈寶定觀經)。入定可讓軀體暫停運作,此時人如打了麻藥,雖然人還活著,但已無軀體意識。一般靈修 要有人護關才安全,否則有危險。靈魂離開了軀體就是進入靈界,問題是要如何出入比較安全,這需要有相當的修行基礎。

16.有業力靈魂可以離開嗎?

答:業力 較重之人最好不要靈修,尤其目前千年因果大清算之期,怕被冤親債主干擾或侵占,除非有很大的願力,仙佛有同意,自會派護法保護。

17.「觀自在」,如何觀才能自在?

答:大約有內觀、外觀、中觀、止觀等:

內觀:觀者,不是用眼睛看,是用心觀察緣起緣滅(包括 人類從出生到老死的生命過程),經領悟而後得到自在。由生命的過程了解後,不再因「生」而喜,也不因「死」而哀,「死」可能又是另一次「生」的開始。內觀大約分三階段:

1.假我「我」是暫有,緣聚緣散,不用太執著。只要維持健康,多修功德,心性圓融就可。

2.無我這個「我」能維持多久?畢竟成空,不可留戀。

3.真我「假我」靠不住,要靠「真我」。「真我」就是佛性、自性,靈魂。想想一旦靈魂離開軀體之後,要往何處去?

外觀:觀身外之物,色即是空。天下萬物畢竟成空,緣生緣滅, 豈能執著不執著內也不執著外,才能進入中觀。

中觀:不偏「有」,不偏「無」。「有」是色,「無」是空。不偏色,也不偏空。若執著色,恐成束縛。執著空,恐成破滅。

止觀:道家謂定觀,佛性不隨因緣而改變。不管生或死,佛性並無改變。止於那裡?止於佛性。佛經有云: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」雖然已達到佛性不變的境界,也 可隨緣普化眾生。

如果觀一切有形無形都無礙了,縱然生滅還在,但已無礙。我們修行如同爬山,先了解山有多高?要爬多久的時間?需備用多少糧食和裝備?真正在爬的時候,才是修行的開始,目前只是在了解道理而已。

  18.不知道上述道理之人也可達到「觀自在」嗎?

答:真經不在紙上,道理不在書中。六祖就是一例,六祖不識字,他能聞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而開悟,開悟了就無住、無礙,得到觀自在了。書是文字般若,不識文字也有「自性 般若」,稱為「佛智」、「無師智」,佛性顯露時,自然具足。禪就是體悟,不一定只從文字中才能體悟。真經明明印刷在紙上,怎麼又說真經不在紙上呢?意即縱然看完了三藏十二部經,若無法得到開悟也是白讀。研經也要專心, 才能有所得。

  19.在家中念大悲咒十小咒,要如何念才有實效?

答:念咒目的是希望佛、菩薩能感應,而不感應的原因之一是不專心,像打無線電斷訊。所以念咒要非常專心,要達到一心不亂。念波藉由念咒傳達出去,讓佛、菩薩知道。佛家曰:念波、念力,就是心念之力、心念之波。不論用台語、客語、國語念,都是 由梵音轉譯,只要和原音接近就好了,重點是一心不亂。

  20.念什麼咒可得長壽益處?關門念咒仙佛聽得到嗎?

答:每位佛、菩薩各有不同的願力,若有所求,自當念與該佛、菩薩能相應之咒語。念力之傳達無遠弗屆,且不受任何阻礙,縱然在地府念, 只要一心不亂,佛、菩薩也能收到。

21.遠道或國外善信除了親至本道院,可有其他皈依辦法?

答:本院 觀世音菩薩 開 示: 若有遠途信眾,願皈依本院者, 可於農曆每月初一或十五日午時點香、禮拜, 恭請三天諸尊明鑑,說明歸依意願, 然後聯絡本院,由仙佛賜予法號。(皈依完成)

22.什麼是明心見性?要怎麼修行才能夠明心見性?

答:本院 觀世音菩薩 開 示:

這麼深奧的大法,不是一言兩語就可說盡。

菩薩很高興由你來發問;確實要開始關心自己的未來生死大事,這才是真實不虛,直到明心見性。最終結局,明白自己的心,見到自己的佛性,俗稱心性

簡單而言,即是修此心性而已。有這麼困難嗎?而困難點又在哪裡?

    修行過程是否有去領悟道理之真正所在?太多的花邊誘惑,使人不能清楚本來佛性。累世業力牽纏,無法自拔;福報妄想無法自主;如何解脫茫茫苦海?固執與執著,無法圓融;自以為是,一股正氣也可火燒功德林。草木茂盛需要智慧的滋潤。慈悲的包容,才能生生不息。除非累世修持;一生一世的累積,佛性不減,靈性永恆不變。

祂們與你們同在,等待你們成就。每每期待之中,看到的,卻是造業。自己卻不知已波及他人。

    修行的過程是要走向明心見性之成就,如同出生到死亡,真的需要有所領悟。說得再多、再妙,也不如一見風吹雨打的局面,方見真章。培育一個小孩的成長,附帶的條件與付出有多少?修行到成就,又須付出多少?

自古於今,哪一位成就者是來自一定的方法?沒有一定的方法。祂們經過多少的付出,從中體悟。佛陀也是如此,不急也不躁,努力積極探討靈性的真實相。

除了多行佛事,消除業力,坐禪之中領悟本性,屏除雜念,數息氣順,自然就不會火性子。行禪之中,活動筋骨,緩和心情,自然祥和。

行住坐臥,面相慈祥,心地善良,這也是一種成就。

 

 

 

 

我們也希望您能踴躍發問,可將問題寄到首頁的信箱,

我們將視問題的性質選擇公佈在此或專函回覆給您 .

 

學如逆水行舟...